新交通 - 交通科技第一新媒体新交通微信号

防患于"未燃" 中国或应停驶停售特斯拉爆燃隐患车型

2019-04-26 15:00来源:网易汽
  4月21日晚,发生在上海某小区地库的特斯拉Model S爆燃事件,将停于其旁边的雷克萨斯和奥迪车辆一并损毁,地库公共财物遭受严重损失,万幸并无人员伤亡。这一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特斯拉产品安全性的担忧。
  事实上此次自燃事件并非特斯拉Model S“首爆”。2018年至今,重庆、广州等地都曾发生特斯拉Model S自燃事件。究竟是单一产品个案,还是存在电池热失控安全隐患?在调查结果明确之前,每一起可能发生的特斯拉爆燃事故,对车主和公共安全都存在极大的隐患。
  爆燃车同批次车辆是否进入“危险期”?
  对于此次特斯拉爆燃事件,网易汽车进行了全程的跟踪报道(详情点击这里),目前,经过国家质检总局鉴定,初步判定为电池短路问题。
  那么,当出现电池短路并发生类似的爆燃,车主将面临什么?
  国内某知名电池企业研究院院长向网易汽车表示,这款燃爆车辆搭载的18650圆柱电池从单体自燃到引发车辆完全燃烧,最高温度会超过1400度,而根据国家安全标准要求,单颗电池自燃到引燃周围电池直至最终引发车辆热失控不能短于5分钟。
  既然如此,视频中的这辆特斯拉从冒烟到爆燃只用了4秒钟,一旦车内有人,完全没有任何逃生机会。
  业内专家分析,由于爆燃车辆采用的是18650型钴酸锂电芯,这种电池造价高,且散热性能相对不理想。“可能因为长期使用电池而引起老化,进而出现短路,当电池发热到一定温度便引起起火,也就是热失控”。
  如若真是这个原因所致,那就意味着每一辆与燃爆车辆同批次的车型,都有可能出现类似的事故。
  可以查证到的是,2018年,重庆某小区地下车库中,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未充电、未被碰撞的情况下发生自燃;今年3月26日,广州一辆与董先生同款的Model S在车库停放时,也发生了自燃现象。
  汽车产品不同于电子消费品,对消费者来说,安全问题只有0分和100分,一旦安全失守,带给人类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政府是否应停驶停售特斯拉存燃爆风险车型?
  与特斯拉一样,同属美国公司的波音在前段时间刚刚经历了一次类似的信任危机。
  在埃塞航事故发生事故后仅1天,中国民航局率先作出停飞决定,此后全球民航监管部门相继跟进了这一决定。
  随后的事实证明,中国民航局迅速而果断的决策,不仅防止了更为严重的事故发生,更在世界航空界树立了权威。
  与波音停飞事件相比,特斯拉在上海的爆燃,虽没造成如此大规模的人员伤亡,但从性质上来讲,却是相同。
  此时,公众最需要的,是我国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及时站出来,快速对特斯拉爆燃事件做出评估。在正式的调查结果出来前,可以考虑对其批次车型进行停驶、停售,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汽车质量问题的迅速决策,我国早有先例。
  早在2000年,我国有关部门就曾宣布禁止将刹车油管存患的三菱帕杰罗进口到中国,并明确表示,“问题不解决,解禁无期”。
  尽管在国内尚未出现因车辆自燃问题引发的禁售、禁行先例,但放眼世界并非无例可寻。
  2018年,宝马在韩国频发车辆自燃事件,对此,韩国国土交通部宣布:所有受到波及的宝马车主须在收到召回通知的那一刻起,禁止上路,及时接受召回。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市场,同时也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理应在新能源汽车管理标准的制定上先人一步。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及时的跟进这一问题,为消费者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案,或许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对于安全重视的影响力。
  特斯拉在华如何通过安全关?
  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宣布未来五年将陆续放开汽车股比限制。得益于此,特斯拉成为了首家在华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
  这不仅意味着特斯拉将享受比后来者更多的曝光率及关注度,同样,还要经受住更加严格的监督与考验。
  与此同时,特斯拉在安全生产上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同样引发了外界的担忧。
  据统计,2018年4月至今,特斯拉全球各工厂已累计发生火灾事故六起。接连出现的火灾事故暴露了其在员工健康以及环保方面的忽视,对于“大本营”的安全把控尚且如此,那未来在上海工厂的安全性如何确保?
  对于特斯拉来说,既然选择在华独资建厂,就必须要表现出能够独立完成产品、市场、政策等多重考验的能力,同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以及中国消费者的关注度也必须要得到提升。
  如果身为标杆企业都无法通过最基础的安全关,那有关部门就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参照有关法规采取合理合法的处理方式,无论是禁售还是禁驶。
  总结:
  此次的爆燃事件,再次暴露了特斯拉对电池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忽视。尽管争议不断,但无论何种原因,都应做到对用户负责、对社会安全负责。
  新能源汽车作为快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其产品运行安全风险相对较大。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要做的,就是为它们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并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筑起一道坚实的壁垒,为广大消费者保驾护航。(来源:网易汽车 作者: 常思玥 陈硕)
责任编辑:倩倩
分享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名企动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