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寒冬已至 何时才能破冰回暖
2019-03-01 19:52来源: PCauto
近年来,得益于共享经济进行得如火如荼,共享出行也就成为了颇受资本垂青的时髦话题。前有互联网新贵跨界而来扩展边界,打造本地生活服务闭环,后有传统车企巨头上演门口的“野蛮人”,从汽车制造商迈向出行服务提供商,剑指中高端专车市场。无数的企业投身于共享出行,势要抢占这一风口。
然而,2018年国内车市久违的寒冬打破了近30年销量持续上涨的局面,共享出行市场也遭遇到“倒闭潮”的冲击。经过前期的洗礼和市场的筛选,一些人活着,另一些人已然出局。盈利成为了出行企业共同的难题,亏损则是普遍现象。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性样本,共享出行在过去一年遭遇滑铁卢,到底错在了哪里?
头部企业难续命 共享出行遭遇“倒闭潮”
“共享出行”一方面可满足消费者“求而不得”的自驾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车辆闲置资源无法被有效利用带来的浪费。在美国市场占主导地位的Uber、Lyft,“垄断”东南亚的Grab以及国内的滴滴出行,它们都在各自国家或地区的共享出行领域,拥有着绝对的份额和话语权。
潜力巨大的共享出行 到底指什么
共享出行,是指人们无需拥有车辆所有权,以共享和合乘方式与其他人共享车辆,按照自己的出行要求付出相应的使用费的一种新兴交通方式。包括以打车软件、共享单车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模式。
几年前,我国的共享出行市场还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但随着滴滴和快的以100%换股方式进行合并,滴滴随后又宣布收购优步中国的经营业务,国内的网约车市场就呈现出了滴滴出行一家独大的态势。
尽管如此,滴滴也未能走出共享出行寒冬的怪圈。2018年,网上传出滴滴持续巨额亏损,全年亏损高达109亿元人民币。2月15日,滴滴在月度全员会上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整体裁员比例占到全员的15%,涉及2000人左右。
去年下半年因为顺风车安全事件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后,程维在一封公开信中承认,6年来滴滴还没有实现过盈利。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人民币。滴滴出行业务对应GMV(GMV指标通常称为网站成交金额,属于电商平台企业成交类指标)的平均抽成约为16%,绝大部分返还给了司机和乘客,公司整体对应GMV的毛利率只有1.6%。
在顺风车上线的三年多时间里,滴滴的顺风车平均一天约90万单,体量惊人。虽然滴滴强调顺风车定位是公益,但是顺风车业务的特质决定这项业务对于滴滴而言是可以赚钱的业务。2018年下半年加剧的亏损很大程度上与顺风车业务关停以及网约车业务整改有关。此外,太多新业务的投入也被视为滴滴亏损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滴滴不光2018年在巨亏,滴滴从2012年成立以来,一直就是以“烧钱”的方式存在。不仅没有实现盈利,6年时间里共计烧掉了390亿元!放眼全球,共享出行巨头都面临着亏损问题…
不止滴滴 全球共享出行巨头都在亏
据Uber公布的年报,这家公司2018年全年亏损达18亿美金,光是2018年第四季度的亏损就高达7.68亿美金。Uber表示这是因为公司在产品线方面的投入增加以及竞争加剧所导致。Uber公司CEO Khosrowshahi自2017年接管Uber以来,最大的任务除了扭转公司巨大的亏损以及受损的企业形象之外,就是帮助公司上市。
为了尽早扭亏,Khosrowshahi做出一系列的“撤退”举措:退出俄罗斯市场;出售亏损的东南亚业务给东南亚出行巨头Grab,换回在Grab的股份。如今,Uber已经把送餐服务和打车业务一样作为了其核心业务。根据第三季度的财报情况来看,Uber Eats贡献了17%的收入。
作为Uber在美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Lyft也同样处于亏损状态。值得一提的是,两者都计划在今年内进行上市,只是方式或许有所不同。大股东软银投资的Uber很可能将采用同股同权的上市方式,而Lyft则会同谷歌和Facebook一样,采用双重股权制度来保护创始团队的投票权和话语权。
东南亚同样拥有着巨大的出行市场潜力。从印尼到缅甸,这一超过6亿人口的市场,移动出行市场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50亿美元。“垄断”东南亚市场的Grab是东南亚第一家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移动出行科技公司,却也难逃亏损的命运。
共享出行告别“飞驰人生”
放眼全球来看,共享出行在很多市场都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面,“垄断”的背后隐藏了诸多的问题。以滴滴出行为例,在渡过了前期的抢占市场阶段之后,平台的抽成比例有所提高,让网约车司机有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一家独大的局面也使得滴滴放松了对用户体验和安全监管的要求。
正如前文所述,共享出行告别“飞驰人生”的现状并不是因为行业本身除了问题,而是在于资本的运作方式。共享出行特有的平台属性,使得巨头们拥有了大量的现金流,变身成为资本方。滴滴从2015年到2019年,一共投资了29家公司;Uber在上市招股说明书中,也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交通运输和物流的全平台公司。这些投资在短期内并没有办法获得收益,只能增加开支。
滴滴、Uber等头部玩家的当下困局,正是共享出行整个行业的写照。对于共享出行企业而言,或许回归共享出行本质,关注基本的商业模式,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而更多竞争对手的入局,也将有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倩倩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