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下,公共自行车的新机遇
2021-06-17 19:43来源:新交通
6月17日全国低碳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公共自行车工作部正式发布《城市公共自行车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指导方案》,该方案重点研究制定了公共自行车持续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行动路线,充分发挥公共自行车在推进节能减排、打造绿色交通的社会价值,推动实现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城市、打造低碳生活。
公共自行车领跑零碳出行
自行车作为一种零碳交通方式,在出行、健身的同时,还可助力“碳中和”。随着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的不断深入,“自行车优先”逐步成为城市交通出行的重要理念。2008年,由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率先在杭州启动,那时候共享经济的名词都还没有出生,公共自行车可以说是扮演了共享单车“母体”和“孵化器”角色。随后,低碳环保、免费便利的公共自行车迅速掀起了一股“绿色旋风”,从杭州刮到了全国各地,到2012年,仅四年时间,全国一半以上的地级城市都拥有了公共自行车。据最新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600个公共自行车项目,总量达到300万辆,年租用量突破33亿人次,日均单车周转率超过3次,每年的碳减排量约为438万吨,相当于植树239万棵。放眼全球,中国在网点数、车辆数、使用量等方面综合排名第一,整体发展规模和水平走在前列。
疫情以来,以城市公共自行车为代表的慢行交通更是成为恢复最快的绿色出行方式,骑行成为更多人的出行习惯,由于公共自行车安全、便捷、免费等特点,可有效替代中短途高碳出行替换率达30%以上。
人民出行“最后一公里”谁来解决?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式短途出行工具,采取完全市场化投资运营,其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从目前状况来看,三、四线城市共享电单车数量呈现猛增态势,共享单车逐渐退潮。相较于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出行距离更长,比单车收费更高,活动范围更大,运力也就相对越高,在合理运营的情况下,车费足以让运营公司实现盈利。某种程度上,共享单车企业是在通过衡量用户价值来调整市场策略,而公共自行车作为一项公共服务产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保障民生需求为先,不会被市场逐利,本质上更能为人民提供更贴心、更优质、更安全的短途出行服务。近日,全国多地公共自行车“低调退市”,如果没了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又“陆续退潮”,那么人民的出行“最后一公里”谁来解决?
公共自行车的自我革命
对于公共自行车来说,固定桩位停放、网点车桩少、投放车辆少、注册流程复杂,便利性打折扣,这些是存在于大众的刻板印象。而实际上,公共自行车自身一直在主动求变、不断进步。从刷卡到扫码,为破解老人“数字鸿沟”,公共自行车已经支持刷卡与扫码同时租车;从定点有桩到虚拟无桩,公共自行车也在不断寻找便捷与有序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以赶上时代步伐,让更多人享受到绿色出行的便利。以杭州为例,推出“免押金租车”“扫码骑行”“亲子车”“小红生活智慧亭”等多项便民服务,年均公共自行车日周转量维持在3.7-5.1次/日,深受本地市民喜爱。南昌积极推动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融合发展,实现“有桩+无桩”互联互通,全力提升便民服务水平。长三角一体化代表城市之一海宁在2019年开启公共自行车无桩化升级,运行仅1年,租用量就比同期提升100%以上。临沂公共自行车积极协同政府做好共享单车管理,以公共自行车管理平台为基础搭建全国首个市级顶层设计与规划的共享单车监管平台,迈出数字化关键一步。公共自行车正在用源源不断的创新力,为便民出行、低碳减排、城市更新创造价值。
盘活绿色资产,便民再经营,公共自行车试点启动碳交易
2021年是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启动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再次强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公共自行车作为低碳项目,自身是具有碳减排量基因的。据悉,由杭州金通科技、杭州超腾能源和浙江工业大学联合编制的《公共自行车CCER项目方法学》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备案,日前,全国公共自行车碳交易试点在杭州启动,意味着这项免费公益的公共服务产品可以实现“自我造血”了。利用经济杠杆,公共自行车CCER项目带来的经济收益能够有效补贴项目运营成本,通过提升运营服务“反哺”用户,不断增加公共自行车吸引力,形成行业良性循环。
国内公共自行车运营主要依靠财政补助,基本实行“首小时免费”,整体免费率达97%以上,其社会价值不言而喻。历经十余年的积累和沉淀,公共自行车用户量基数十分庞大,产生的碳减排量也是巨大的。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总经理卢俊杰介绍,截止5月底,杭州公共自行车已拥有4977处服务点,11.83万辆自行车,累计租用量突破11.3亿人次,根据相关标准计算,与小汽车出行相比,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38万吨。以30元/吨估计,150万吨能够有4500万元的经济收益。不难看出,对接碳排放市场、开启碳交易蓝海无疑是公共自行车实现自我造血的突破口,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公共自行车工作部副秘书长李武强表示,公共自行车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与时俱进,从更全面、系统的角度去建设、经营和完善。作为项目运营者而言,不仅要在优化升级与提高服务上下足功夫,更要主动转型,善于发现并利用现有的市场资源,开拓思路,找到适合符合自身城市发展的公共自行车发展模式,创造营收从而支撑自身运作,才能逐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甚至带来盈利,从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共同促使公共自行车保持长久活力。
责任编辑:新交通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